英国为什么要脱欧?
2020年发生了多件影响世界的大事,如新冠疫情,美国总统选举以及英国脱欧。
2021的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英国离开了欧盟。从此英国不能再参与欧盟的决策和投票,欧盟的法律和政策也不再约束英国。英国没有了欧盟的市场等依托,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2020年10月22日,英国和日本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2021年1月31日,英国提出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ComprehensiveandProgressiveAgreementforTrans-PacificPartnership)。CPTPP是一个11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机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新西兰。目前英国也在和美国,澳洲和新西兰分别谈判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全球性的战略,英国在欧盟的框架下是做不到的。
英国不是欧洲一体化的创始国,为什么在1973年要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EC),而在加入43年后的2016年,选择了离开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些选择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
本文综合了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的文章,按时间的脉络,探索性地梳理一下这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1:欧盟的现行框架
欧洲联盟(英语:EuropeanUnion,缩写:EU),简称欧盟。除了英国外,欧盟还有27个成员国。这27个成员国是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瑞典。
欧盟成员国中人口最多的前三国家是德国(人口8400万),法国(6700万),意大利(6000万)。人口最少的三个国家是马耳他(50万),卢森堡(60万)和塞浦路斯(85万)。
欧盟有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和欧州中央银行(EuropeaCentralBank)。
欧盟的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欧盟有5大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行欧盟的事务。它们是1欧洲理事会(EuropeanCouncil),2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3欧盟理事会(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4欧洲议会(EuropeanParliament),5欧盟最高法院(CourtofJustice)。
欧洲理事会
是由27个成员国的首脑(总理,首相或总统)组成,每年至少举行4次峰会。负责讨论决定欧盟总体的大政方针和有关的重大决策。
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欧盟的立法和一般日常工作,是由欧盟委员会(行政),欧盟理事会(相当于美国的参议院)和欧洲议会(相当于美国的众议院)负责推动进行。
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有27名委员,其中一名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的各位委员也根据其职责领域而称为“欧盟某某(如外交)事务委员”。基本上,欧盟委员会每五年在欧洲议会选举结束的六个月内换届。
欧盟委员会的主席由欧盟理事会和成员国政府首脑一起提名,并需要得到欧洲议会的通过。欧盟委员会主席被任命后,需要和各成员国政府商榷,确定委员会的成员。各成员国都选派一名候选人。
欧盟委员会负责欧盟的日常工作,这个委员会是整个欧盟中唯一可以提议立法的机构,但是,立法草案需要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才能成为法律。
欧盟理事会(也称部长理事会)
是一个重要的机构。它是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的决策机构。负责各部门成员国的政府部长们定期在布鲁塞尔开会。
欧洲议会
是欧盟中唯一由选举产生的机构。欧洲议会每5年改选一次。欧洲议会的地址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欧盟有一个称为“共同决定”(co-decision)的立法程序,即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必须双方通过,法律才能生效。除了立法外,欧州议会还负责其它两项工作:1批准欧盟预算;2批准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委员会的人选。
欧盟的立法程序
欧盟首脑们组成的欧州理事会,所决定的大政方针需要形成欧盟的法律来执行。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各成员国的部长或代表组成)和欧盟议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欧盟委员会将在与欧盟和各成员国的相关机构磋商一致后,起草和提交法律文本,并在欧盟的网页上公布草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必须按程序通过草案才能成为法律。
一但欧盟的法律获得通过,成员国就必须执行。欧盟委员会的主要责任是落实法律。各成员国的政府部门也是法律的执行和落实部门。
如果某成员国偏离或不准守欧盟的法律。这个成员国可能会在最高法院被起诉。而最高法院做出的裁决,被告的成员国必须遵守。
欧盟的立法至少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1欧盟的立法权力仅限于欧盟协议(宪法)所规定的领域和方面,一定是“欧盟协议”条款所容许的;2所立法律一定是需要在欧盟层面上的立法。如果各成员国能够处理的问题,就不需要欧盟立法。
各成员国的议会可以依据上述原则,对欧盟立法的情况表达意见。如果分歧不能解决,也可以到欧盟法院起诉,由欧盟最高法院来裁决。欧盟最高法院有对欧盟协议(宪法)的解释权,法院可以依据欧盟协议条款,裁决某项法律是否有效。
欧盟法院也可以对成员国的事项进行裁决。
2:欧盟的形成因素
欧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如果从1957年的【罗马协议】,建立共同市场开始,到1993年的荷兰【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协议】,宣告欧盟的成立,经历了36年的时间。
欧洲大地,在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灭亡以后,没有再次统一过。欧洲诸国各自存在。这种分裂的小国状态,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给了欧洲国家的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如18世纪,英国和欧洲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先后有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的霸权国家。然而,在欧洲国与国之间,也是战争不断。
进入20世纪,欧洲的政治分裂状况和工业发展带来的武器的杀伤力的提升,大大加大了战争的惨烈度,使得欧洲人牺牲难以承受。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多个国家参战,死亡人数达2000万和受伤的人数达2100万。英国一战的战场死亡的人数达到英国总人口数的1.6%;法国达3.4%,德国3%。而1939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惨烈,如对人口聚集的城市的大规模飞机轰炸和德国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在东方战场,中国的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估计,全球二战死亡的人数在5000-8000万之间。
欧洲整合的一个重要的动因是对战争的反省,为了保持欧州的持久和平。
除了战争与和平的因素外,也和欧州的相对衰落,以及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强势国力有关。欧州大陆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在1900年,欧州的GDP是世界的34%,是经济最强的大陆。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技术的突破,欧州国家开始了海外殖民,如1800年,欧州国家控制着地球面积的37%,到了1914年,欧州国家控制地球的84%。从20世纪开始,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到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了两大军事强权。欧州的殖民地国家在20世纪,先后独立。1997年,英国把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归还了中国。欧州的殖民历史宣告结束了。
1957年7月5日,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MauriceFaure在巴黎法国议会,为【罗马协议】辩护和争取投票通过时说:“亲爱的朋友们,这个世界没有4个超级大国了(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到本世纪末,中国会成为第三个。现在由你们决定,是否有第四个超级强权:欧州。
还有的一个观点,认为欧盟的形成是由于欧洲国家内部需要通过贸易来保持经济繁荣,还需推动社会福利以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农业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优先发展来保障自给。因此欧州国家需要统一的架构和规定,来避免内部的纷争和消耗。
1950年,时任法国外交部长,RobertSchuman,向西德建议将重要的军工基础煤炭和钢铁的生产联合起来统一经营。1951年,6个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巴黎条约】,成立了欧州钢铁煤炭共同体(EuropeanSteelandCoalCommunity-ECSC)。1957年3月,这6个国家近一步整合,通过了【罗马条约】:成立了欧州原子能共同体(EuropeanAtomicEnergyCommunity-EURATOM)和欧州经济共同体(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EEC)。欧州经济共同体(EEC),也称为欧州共同市场,其核心概念是使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可以跨跃国界自由流动。
1965年,ECSC,EURATOM和EEC合并,各国签订了【合并条约】(MergerTreaty),建立了欧州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y)。【合并条约】规定建立了单一理事会和单一的委员会来管理和运行欧州共同体的事务。这个【合并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1992年2月,当时的12个欧州共同体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在荷兰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或称欧州联盟条约)(TreatyofMaastricht)。马斯特里赫特是荷兰的一个与德国和比利时接壤的边境城市。这个条约在1993年11月1日生效,是欧州整合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意味着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的诞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及政治实体的欧盟过渡。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欧盟的三个支柱:1欧洲共同体支柱,涉及欧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2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和3法律和治安合作。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决定了统一货币,奠定了欧元的基础。英国和丹麦两个国家给予了例外。欧元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同年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被11个欧洲国家承认为官方货币。
1995到2013年间,又有16个国家加入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为欧盟成员国。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
2000到2010年间,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12个国家,先后加入欧盟。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Croatia)正式加入了欧盟。欧盟的成员国扩展,达到了空前的28个(包括英国)。随着英国在2020年12月31日,离开欧盟,欧盟成员国变成了27个。
进入21世纪,欧盟进一步的整合。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使欧盟具备了国际法主体资格。《里斯本条约》并首次就成员国退出欧盟相关程序作出了规定。
现在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5亿(2020年1月)、面积414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集团。
3:英国为什么选择加入欧盟?
虽然在外交和安全方面还是国家间的合作模式,今天的欧盟已经发展在法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成了一个超国家主权的机构。
法国出于对德国的担心,和后殖民时代继续用欧洲国家一体化的平台领导世界的考虑,是欧洲国家一体化和超国家化的推动者。美国出于与前苏联冷战的需要,支持欧洲的一体化,希望欧盟作为一极,发挥作用。从1951的【巴黎条约】,成立了【欧州钢铁煤炭共同体】,到1957年的【罗马条约】,建立了EEC(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从1930到1950年代,英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英联邦国家。1950年,英国对欧洲国家的出口仅占英国出口的10%,而对英联邦国家和殖民地的出口超过50%。英国的煤和钢铁业在50年代被工党政府国有化了,因此英国对把这些工业产业的领导和管理权,交给当时欧洲6个国家成立的ECSC(欧州钢铁煤炭共同体)不感兴趣。
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态度的改变,始于1957-1963年间的HaroldMacmillan领导的保守党政府。这个转变来自3个方面的压力。
经济方面,英国的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的增长速度被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超出。德国的汽车出口在1955-56年超过英国,英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在萎缩。英国在检讨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时,发现以下几个因素是主要的问题:匮乏的商业文化;工程技术教育投入不够;没有加入EEC。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国家当时是非常活跃的市场。1956开始,欧共体6国家启动了统一关税的项目,在这些国家间取消了关税和配额,使得当时没有加入EEC的其它国家,如丹麦,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国家失去了对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的贸易等势。同时,EEC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对外部其它国家很有吸引力。EEC国家对出口市场的关税谈判,也处于有利的地位。EEC国家出口市场的关税也能保持在低水平。
同样重要的原因使英国转变对EEC的态度,是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下降。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Crisis),对英国的国际地位是一个重创,也令和美国的关系跌倒了低谷。英国需要尽快地走出来。
二战后,英国作为胜利国,一至认为自己处于欧洲的领导地位。由于英国选择了不加入欧洲,英国面对着失去欧洲市场和失去二战后建立起来的欧洲领导地位的危险。
当时英国外交部负责EEC加入谈判的SirConO'Neil认为,英国加入EEC,回到欧洲事务的中心很重要。否则,我们就要陷入孤立和没有影响力的地步。英国有变成“大瑞典”的危险。
还有一个方面是来自美国的压力。当时美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者,主要是和苏联冷战的考虑。1960年,英国在欧共体外,与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后来芬兰和冰岛也加入了)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合会(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EFTA)。美国不支持EFTA,认为分散了精力,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的方向。美国希望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罗马条约】。
英国加入欧盟也是经历了波折。
1961年7月,英国当时的保守党政府第一次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的【罗马条约】或称【EEC条约】。但在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GeneraldeGaulle)否决了英国的申请。法国否决的理由是“英国不是充足的欧洲(国家)”。
1966年,英国的工党政府首相HaroldWilson第二次申请加入EEC【罗马条约】。1967年,当时的法国政府第二次否决了英国的申请。
到了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因学生的抗议运动下台,继任总统GeorgesPompidou。新的法国总统表示了对英国的让步。
英国希思(EdwardHeath)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及时地在1969年提出了第3次申请,这时,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已发展成了欧洲共同体(EC)。英国接受了EC的共同渔业政策,即各国的渔业水域共同所用,扫清了英国入欧谈判的一个关键难题。英国与EC的谈判在1970年开始,历时近3年。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了EEC。同时加入的还有爱尔兰和丹麦。
欧州的融合是建立超国家的机构还是国家间的合作,是全面和深度的整合还是仅限于经济等有限的领域,英国和欧州的主要国家如法国,存在着分岐。在1969年,英国加入欧洲之前,法国总统GeorgesPompidou表明了他坚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的主张,并得到了欧洲多数国家的支持。这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英国希望欧洲的联合是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市场”。但鉴于英国当时的情况,加入欧洲共同体(EC)是第一位的。英国社会的共识是:为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须的。英国在当时似乎把加入欧盟,看作了一个救命稻草。
英国入欧是一个历史的正确选择,还是个错误决定。这个辩论从英国入欧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
4:英国脱欧又为那般?
1973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并没有立即给英国经济带来起色。相反,受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ePolicy)的影响,英国的食品价格上升了很多,引发民怨。从二战后的1945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英国一共有4个年头的经济是萎缩的。这4个年头,都发生在刚刚加入欧共体不久的1974年到1981年。还有英国抱怨对欧共体预算的贡献太多,不合理。同时,英国对英联邦国家不能进入欧洲市场也不满意。英国的部分政客和民众认为,英国对英联邦国家有道义责任。
1975年6月5日,当时“疑欧派”的工党政府(首相是HaroldWilson)组织了第一次公投。公投的问题是“你认为英国应该留在欧共体吗?”。这场公投的投票率占有资格投票人的64.6%,其中68.7%投了赞同票。留欧派赢得了(暂时)的胜利。
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大选中获胜,成了英国的保守党首相。1981,法国迎来了新总统密特朗。撒切尔是“自由派经济”的代表人物,而密特朗则主张“社会主义”。这两人在欧洲联合的立场和目标也不相同,影响了80年代欧洲联合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密特朗主张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作为第一的里程碑,1983年,欧洲通过了“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MonetarySystem)。旨在共同体内部保持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避免美元不稳的影响,发展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投资,提高共同市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推动(西)欧洲联合。主要内容: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创设欧洲货币单位,并使之逐步发挥货币职能;准备建立欧洲货币基金,以加强干预市场和提供信贷的力量;对经济情况较差的成员国提供各项资助。
撒彻尔和她领导的保守党,在做为在野党时的1975年6月5日的欧洲议题的公投中支持留欧。1986年,撒切尔作为英国首相和她领导的英国政府,支持【单一欧洲法案】(SingleEuropeanAct)。据说,撒切尔后来有些“后悔”。撒切尔主张欧盟的角色应该限于保证自由贸易和有效竞争。她的“小政府和权力下放”的治理理念和欧盟的政治经济货币等全面的整合和欧盟联邦化路线相悖。
1988年,撒切尔在比利时西北部的城市布鲁日(Bruges)的讲话,批评欧共体的超国家机构的发展方向,清晰了她对欧共体的联邦架构建议和不断增加的欧共体中央决定权的反对:“我的第一个指导原则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间的志愿合作是建设一个成功的欧共体的最好方法。试图压制民族性和在欧洲凝聚的中心实施中央集权有百害无一利,会破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撒切尔的“反对”欧洲一体化的言论,引起了保守党内的“亲欧派”的强烈不满。她的内阁也是分成两派。1990年,撒切尔“被迫”辞职。保守党内的“亲欧”派,认为是一个胜利。
新的首相梅杰是欧洲的支持者,他主张英国应该置于“欧洲的中心”。1992年2月,英国等12个国家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EuropeanUnion)诞生了。
由此,英国尤其是保守党内部的欧盟议题的纷争也更激烈了。英国的“疑欧派”认为,欧盟的形成至今,对各成员国的主权稀释太多。
1997年,工党在布莱尔的领导下,赢得的大选,组阁了工党政府,布莱尔担任首相。布莱尔本人也是一个“亲欧”领导人。
他的政府在当时面临一个问题,是决定是否加入欧元。英国上下激烈的辩论。布莱尔本人(可能)是愿意接受欧元,但他知道放弃英镑会激怒大众。当时有两个国家丹麦和瑞典举行了欧元公投,结果是反对加入欧元的赢了公投。英国的主要民调表明反对欧元的民众占大多数,如果英国当时也举行公投的话,反对欧元的一方很可能赢。在此背景下,当时的财政大臣布朗(GordonBrown)提出了英国加入欧元,要满足的“5个条件”。这5个苛刻的条件很难满足,因此英国加入欧元的决定被无限期的推迟了。
现在看来,英国没有接受欧元,使得英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更灵活应对,使经济快速恢复;也使得在2020年的新冠病毒的疫情下,英国可以采取更快速有效的行动。同时,英国置身欧元区之外,也使得英国脱离欧洲成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脱欧由可能变为现实的概率越来越大。
1990以后,由于苏联的解体和柏林墙的拆除。欧盟开始了东扩。处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英国支持欧盟的扩展。2000-2010年间,有13个东欧国家加入了欧盟。欧盟东扩的一个直接的结果是随之而来的东欧人的大规模流动和迁徙。2005-2007年间,有54万欧盟的人士在英国找到了工作,而有27万英国人丢了工作。到2012年,仅波兰人就有70万人住在英国。外来移民对一般蓝领的工人影响最大。这也解释了,在2016年的公投中,为什么蓝领工人阶层,普通市民,失业人员和不富裕的阶层主要投了脱欧票。
这时英国的一个刚刚在1993组建的,以反对欧盟一体化和主张脱欧为党纲的英国独立党(UnitedKingdomIndependenceParty),火了起来,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个党在200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成了英国在欧洲议会的第3大党;2009年的选举中,英国独立党更进一步成了第二大党。
欧盟方面,进入2010年代后,一些国家的情况越来越不尽人意。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英国和欧盟受到了很大冲击。各国为了防止经济滑入类似1930年代的大萧条,采取了协调一致的财政和货币干预政策,使经济在2010年迅速恢复。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经济恢复强劲。但在2010后,与美国和英国不同,欧盟国家的经济(除德国外)开始放缓或下滑。按当时的预测,美国在2011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英国2012年,而欧盟(除德国外)要2016或2017年。
2010年,希腊政府曝出公共财政数据有问题:政府债务高于所报的数据,政府预算出现了困难。希腊的解困,成了欧盟的拖累。其它欧盟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也出现了财政危机。因此,欧盟被迫出资援助。欧盟2009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前结束了,被紧缩财政政策所取代,而当时欧盟的经济还没有恢复。
2015年,欧洲出现了难民危机的高峰。有超过100万的难民穿过地中海进入欧洲。难民危机考验了欧盟的统一性。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放开边境,接待难民;而其它的国家各自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在申根签证国家的边境也开始护照查验。
以上的发展对英国人的心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英国人认为,英国和欧盟保持距离,对英国有利。如应对金融危机,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英国不用遵守欧盟的约束,而实行缩减公共支出的政策。英国央行采取了主动的货币手段,来刺激疲软的经济,使得经济恢复的较快。而对于欧盟的难民危机,英国不是申根(签证)国家,英国可以名正言顺的边境控制。在后来2016年的公投中,英国人很多人投了脱欧票,也是因为边境控制和保护英国人自己的工作机会。
2010年5月12日的英国大选,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没有取得议会的过半数的多数,没有独立组阁政府的资格。于是和第3大党自由民主党组阁了悬浮(联合)政府。卡梅伦任政府首相。2011年3月,保守党内的疑欧派主导通过了一个【欧盟法案】:英国任何新的权力转移给欧盟机构,或欧盟要求英国承担任何义务,需要全民公投的方式里决定。
2013年1月,卡梅伦更进一步承诺,如果在下一大选(预定2015年5月)获胜,他要和欧盟重新谈判,改善英国在欧盟里的境况和与欧盟的关系。并由全民公投的方式来决定英国在欧盟的去留。卡梅伦是想用这个方式一劳永逸地让“疑欧派”闭嘴。“留欧”还是“离欧”是多年来一至困扰英国,特别是困扰保守党的一个难题。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全民公投决定留欧还是脱欧。投票率达到了72.2%,其中51.9%的票(17410742张票)投了脱欧;48.1%的票(16141241张票)投了留欧。脱欧一方宣布胜利。
在英国联合王国的4个自治的地区里,苏格兰的结果是留62%和脱38%;北爱尔兰留55.8%和脱44.2%;这两个地区留欧票是多数。而英格兰脱53.4%和留46.6%;威尔士脱52.5%和留47.5%。
进一步分析,年轻人(18-34岁)投留欧的是多数。同样,女性和富裕地区(如伦敦和剑桥)留欧票是多数。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的多数,如有大学文凭人的57%,投了留欧票。少数族裔留欧票是主流,如亚裔留欧票67%,穆斯林70%,黑人67%。
45岁以上的人的投脱欧票占多数,男性和老工业区的人也是投脱欧票是多数。蓝领工人和失业人群体反对留欧的人占多数。
有争论说,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在33551983的投票中,脱欧票仅仅多出了1269501张,占公投票总数的约3.8%。如果这120多万的脱欧票的一半多一点(如65万)投留欧票,结果就不同了。然而,没有假设。
英国民众的公投票代表了一种爆发,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经济和文化,国家治理和全球化,理性和非理性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此,英国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脱欧历程。
公投刚刚结束,2016年7月3日,卡梅伦因领导留欧公投失败而辞职。特里萨梅继任保守党魁和政府首相。
2017年5月29日,英国依据欧盟的【里斯本条约】第50条款,知会欧盟,英国决定脱欧。同年6月19日,脱欧谈判启动。
2018年11月,英国政府和欧盟达成一份脱欧协议。这份协议需要英国议会和欧盟议会通过才能生效。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英国议会三次否绝了这份协议。使特里萨梅领导的英国政府和脱欧进程进入了困境。这时“留欧派”似乎都有了机会。国会议员里有些人建议“二次公投”,让英国人重新选择。
然而2019年7月24日,特里萨梅辞职,脱欧派的领袖人物约翰逊赢得党内投票,接任保守党党魁和政府首相。在同年12月12日的英国大选中,约翰逊的保守党获大胜,赢得过半数的80席。这个胜利,为后来的脱欧协议获英国议会批准,奠定了基础。
2019年10月17日,欧盟和英国达成了脱欧协议。
2020年1月31日开始,英国进入了脱欧的一年过渡期。
2020年3月2日,欧盟和英国开始了脱欧后的贸易和安全等议题的谈判。
2020年12月24日,欧盟和英国达成了双边贸易等关系的条款协定。
2020年的12月31日晚23时的钟声响起,英国正式离开了欧盟。
结束语:
英国脱欧的事件影响着英国和欧盟的现在和未来,也影响着世界……